当前位置: 首页>>旅游>>文化长廊>>正文
文化长廊

石 子 馍

2022年02月07日 

石 子 馍

史耀增

石子馍算得上是关中东府合阳的一样好吃的,只要吃上一回,过上许久,嘴巴里还能咂摸出那浓郁的茴香味儿。在县城和小镇上还有自行车一边挎着大笼,专门卖石子馍的,但那三角形的样儿却和民间的不一样。

据民间传说,石子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。先民们发现火以后,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,但那时还不可能有锅,用火炙食还只能靠石具,这大概就是最初的石子饮食。后来周原的公刘“教民稼穑”,有了庄稼便有粮食,先民们把黍米架在烧红的石头上,使它变熟。这种食物叫“燔黍”,应该看做是今日石子馍的前身。到了唐代,石子馍已经和今天一模一样了,渭南、同州一带还把它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,叫“石鏊饼”。

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石子馍的传说。

凶狠专制的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一道天河,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岸,只准他们每年相会一次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,热心助人的喜鹊便在天河上架起鹊桥,让织女牛郎相会。可这天河实在太宽了,牛郎一时半刻还走不到鹊桥中间。带上普通的面饼容易发霉变质,好心的人们便为牛郎烙制了好多石子饼,让他和孩子在路上吃。

要做石子馍,先得准备小石子。过去都是从沟渠里的沙堆上拣黄豆粒大的沙子,所以群众习惯叫“沙子馍”,又叫“薄脆”或“干干”。近年来灞河里的大粒沙运来了,人们从里面挑选大块的,光滑、耐火,好用得很。沙子拣回来,洗净晾干备用。一般得准备三四十斤沙子。

打石子馍要用凹底鏊和锅铲(人们叫“翻鏊匙”),鏊下面还要糊上泥巴,以防火大烧穿。做石子馍的面是发面,还要揉进盐、茴香、芝麻、调和面,有的还倒些清油,然后擀薄上鏊。石子馍的形状有圆形、半圆形和椭圆形,沟东沟西的群众按照自己的习惯选择不同的样式。还有一种碗口大小、一指厚的石子馍,叫“■■”。擀好的薄面饼放进鏊里,用烧得滚烫的石子盖严。刚烤熟后是软的,放凉后就变硬了。坐在鏊前掌握锅铲的人叫“翻鏊的”,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,全凭他(她)定火色。火太大,烤得时间过长,容易烤焦;鏊太凉,烤得时间短,又会夹生,所以翻鏊的人一刻也不敢大意。一天鏊翻下来,胳膊又酸又疼,真有些抬不起来呢!

石子馍茴香出头,健脾暖胃,增进食欲。吃时酥脆,非在嘴里嚼碎了才能下咽,有利消化,夏天不发霉,易于保存。所以石子馍便成为合阳农村妇女坐月子 的最佳食品,又是答谢亲友的礼物。

儿媳临产期十天半月前,当婆婆的就请巷院中人来帮忙做石子馍,叫“打擀馍”。做出来的擀馍放在大草笼里保存起来。孩子一出生,家长马上拿些点了红的石子馍去给亲家报喜。娘家人接到喜讯,也赶紧支鏊,除了做些一般的石子馍外,还要做一个又圆又大又厚的石子馍,叫“按心■■”。

这“按心■■”还有个来历。

过去有户人家的媳妇产期提前了,家里没有来得及准备好石子馍,当婆婆的赶紧请来左邻右舍帮忙支鏊。院子里正忙着呢,没想到产妇的肚子疼得不得了。请来大夫一看,说是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,需要热敷。那大夫急中生智,吩咐赶紧做一个又大又厚的石子馍,趁热按在产妇的肚皮上。说也怪,不一会儿,产妇不觉疼了。后来娘家人知道了这件事,说:女儿是娘身上的一块肉,我们更疼女儿,以后再坐月子,这个大■■就让我们来准备吧!

从那以后,娘家人在做石子馍时都要做一个大■■,本村的和路近的趁热拿来,路远的哪怕馍凉了,哪怕产妇的肚子不疼,也得象征性地在肚子上按一按,表示娘家人对女儿的关心。后来,人们就给这个大石子馍起了个名字叫“按心■■”。

农村妇女生了孩子,叫“添喜”或“得喜”,亲戚邻居的妇女都要来探望,叫“看月毛(mú)娃”。来时带上鸡蛋、挂面、红糖,答谢的一律是石子馍。男人们是没有进产房探望的权利的,但却在大门外嚷叫:“要吃喜薄脆哩!”还要蘸上锅墨把爷爷婆婆抹成个“黑包公”。爷爷婆婆不但不恼,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光荣,兴冲冲地抱上一摞石子馍,或者干脆提上一大笼放在巷道里,让大家随便吃。巷道里欢声笑语,充满了喜气。

石子馍薄、脆、酥、香,不但适宜产妇食用,对老人和孩子也是理想的食品。有些人出远门,也要带上些石子馍在路上食用。(原载《渭南日报》2008.12.24)

上一条:十 碗 饭
下一条:吃 油 糕

关闭